策论·“推进科学教育工作落深落实”系列评论之一
科学教育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近日,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部署推进会,就下一步如何推进科学教育工作在中小学落深、落实作出细致要求。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聚焦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科学教育新体系,运用创新思维破解难题,凝聚科学教育新动能。科学教育工作如何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又该如何有效破解现存问题?从本期开始,我们邀请业内专家建言献策。——编者按
近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部署推进会,强调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履职担当的实际行动。
提高政治站位,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是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顺应我国国情、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在大国博弈背景下,面对科技飞速发展、产业持续变革,实现科技人才的自主培养以解决技术依赖和“卡脖子”难题,成为新时代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科学教育作为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养、建设高质量劳动者大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是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驱动性力量。为积极应对新时代科学教育发展的系列挑战,2023年5月,教育部联合十八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战略性系统部署,为加速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全面改革升级提供了有力抓手。
但不可回避的是,目前我国科学教育总体基础还比较薄弱,在课程、师资、资源统筹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科学教育工作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挑战性大,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统筹规划,着眼于落深落实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建设。
回归教育本真,注重探究实践培育科学精神。儿童天生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以学生为核心,在尊重儿童成长规律的前提下,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坚实基础。作为科学教育的灵魂,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符合儿童的天性,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摆脱对科学知识的机械记忆。科学教育一方面需要避免沉闷、枯燥的知识灌输,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设置巧妙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究性实验;另一方面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其在全身心体验的乐趣中培养观察、提问、假设、实验、推理和评估等科学思维与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提升教育水平,部署学校科学教育全方位改革建设。课堂是落实科学教育的主要渠道。提升科学教育质量,一是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根本出发点,健全课程教材体系。将最新的科学教育内容、理论与方法转化为生动多彩的科学课程资源。基于学习主题和科学大概念统领的多维课程内容体系,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性、整体性、进阶性、综合性和跨学科性。二是深化学校科学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式,统筹规划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一体化设计学校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三是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实施科学教育行动计划、专业水平认证等举措,提升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化解教育矛盾,推进区域科学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近年来,虽然我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持续提升,但科学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农村科学教育的发展面临很多劣势。为帮扶托底薄弱群体,解决区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是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一要制定精细化政策,在科学教育项目和资源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农村、边疆、西部等贫困地区的支持倾斜。二要倡导以数字化助力科学教育,创新教学方法,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采用人工智能、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等形式丰富教学资源,促进科学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三要动员争取各类企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以企业或组织捐资、挂牌、冠名等形式对贫困地区科学教育开展重点帮扶。四要建立健全教育评估和监测体系,及时了解教育资源分配和使用情况,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改进。
优化教育生态,建设校内外多元主体联动育人机制。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只有基于良好的教育生态,才能盘活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使科学教育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厚植科学精神生长的沃土。一要融合校内外各方主体联动。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博物馆和各类企业,结合自身定位和特色,开发适用于课堂教学或课后创新活动的科学教育资源,促进校内外科学教育一体化发展。二要对标《意见》要求和科学教育发展现实需求,统筹推进科技类校外培训、家庭科学教育、中高考内容改革以及大中小不同学段有机衔接。三要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合会议组织调配,组建专家团队进行谋划指导并推动落实。同时,落实经费资源,强化项目引领,促进科学教育创新发展。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要提高政治站位,明确科学教育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重要布局中的战略性地位,深刻领会《意见》精神,将其作为落深落实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建设的行动指南。
(来源:《中国教育报》/郑永和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本网站旨在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交流,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网站转载的资料,如果作者不希望我们在网上使用其作品,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收到您的意见后立即从网上移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