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官网入口/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决策预公开 / 正文

延安市人民政府2022年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自查自评情况-凯发官网入口

来源:延安市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3-10-23 16:47

一、基本情况

(一)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延安市辖1市2区10县,总人口228万人,土地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231.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80.4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938元和15237元。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两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十四五”期间,延安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新时代延安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六四”工作布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切实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综合实力更加雄厚、城乡发展更加协调、生态环境更加美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红色印记更加鲜明的圣地延安,奋力谱写延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二)教育事业基本情况。截至2022年底,延安市有中小学、幼儿园866所(公办569所、民办297所)。其中,有幼儿园504所、小学236所、初中84所、普通高中24所、职业中学12所、特殊教育学校6所,小学教学点14个(不计校数)。有教职工4.28万名、在校学生47万名。其中,有民办幼儿园255所、小学30所、初中7所、普通高中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有民办教职工8407名、在校学生81494名。有省级示范幼儿园53所、省级示范高中6所、省级示范中职学校2所、省级示范特教学校2所。

二、评价考核指标达成情况

延安市本级自评得分为98.7分。

(一)教育领导。得分25分,不扣分。

(二)教育管理。得分25分,不扣分。

(三)教育发展。得分23.9分,扣1.1分。

观测点第28项:宝塔区、志丹县、子长市公办园和非公办园幼儿占比未达到双50%,建议扣0.1分。

观测点第36项:安塞区、富县、黄龙县中职学校未实现“双达标”,建议扣1分。

(四)教育保障。得分24.8分,扣0.2分。

观测点第41项:各县(市、区)卫生技术人员配备工作推进比较缓慢,专职卫生技术人员补充较为困难,建议扣0.2分。

三、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1.组织领导全面加强。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先手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调研教育工作12次,为师生上思政课(党课)4次,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2次,市政府常务会研究教育工作4次,向本级人大报告教育工作2次。印发《关于新时代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实施方案》等4个文件,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有效落实。召开教育工作专题会议6次,统筹推进延安新区、高新区中小学幼儿园划转、宝塔区管理、“双减”、规范民办义务教育、校园安全稳定等重点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安全责任制,完善教育舆情应对处置机制,印发《延安市教育舆情应对处置管理办法》《延安市教育舆情处置预案》。建立健全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制度,安排市直单位对口支教,形成了党政领导主抓、分管领导共抓、部门联动齐抓的良好工作格局。

2.党建工作扎实推进。一是强化安排部署。市政府分管领导落实“一岗双责”,对市教育局主要负责人进行廉政谈话;局党委书记与班子成员进行廉政谈话。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建立局领导班子联系包抓党建工作责任制、党建工作“三张清单”等,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将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加强对本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的领导。二是严肃制度落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三会一课”和谈心谈话、主题党日等制度,常态化开展“弘扬延安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主题党团、少先队日等活动,举办2022年全市中小学校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班,扎实开展全市公民办中小学校党支部结对共建工作,实现“两个覆盖”。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教育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作风建设专项行动,认真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月”、行风政风建设和“四风”专项治理,先后受理各类信访件15件,查处违规收费问题6起、清退25.47万元,查处干部教师违纪问题3起,党纪处分2人,行政处分4人。联合市纪委监委,做好招生入学全过程监督,维护招生秩序,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3.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制定印发《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若干措施〉的工作安排》和《贯彻落实〈总体方案〉重点任务工作清单》,确保各项教育评价改革顺利推进。2022年组织申报陕西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21个,正式批准立项7个;6个县(市、区)、7所学校(幼儿园)围绕5个试点主题开展试点工作。2023年择优推荐10个优秀案例参加省级评选。二是强化“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组织开展50所德育示范校创建活动,延安实验小学孙郡霞团队、新区二小高巧玲团队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延安中学常瑞雪入选2023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2018年以来全省共7名,延安市有4名),新区一中少先队员申艺轩参加共青团十九大开幕仪式并向大会献词(全国仅8人)。印发《延安市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组建成立了全市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召开思政课一体化座谈会;常态化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和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2022年以来,106名思政课教师被评为省级、市级骨干教师。成立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加强心理健康工作文件3个,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目前,有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405名(专职117名、兼职288名),全市建成心理健康辅导总站1个,心理咨询室361个,常态化提供心理健康辅导。三是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印发《关于规范中高考成绩管理和宣传工作的通知》,对规范中高考成绩管理、严禁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等作出明确要求。加强网络监测处置,市考试管理中心针对社会机构虚假宣传等问题,及时发布中考招生预警信息;经排查,市本级不存在“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进行考核的”问题。

(二)加强教育管理,促进教育规范办学

1.全力确保校园安全稳定。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学校主体责任和校(园)长第一责任,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建立重点提示机制,印发安全工作重点提示函9份;坚持中小学校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幼儿园每季度开展一次应急演练。截至目前,校园安全防范建设达到“四个100%”,配备专兼职保安2445人、防卫器械2445套,安装监控摄像头3.2万个、窗户限位器等学校736所,建成微型消防站学校646所。成立学校食品安全与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卫健部门印发文件6份,定期开展全覆盖联合检查,确保传染病防控工作扎实开展。全市校园安全工作总体稳定,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2.积极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师德第一标准,开展师德专题学习700余次,全员考核教师师德,开展师德专项治理工作月活动,联合派驻纪检组实地开展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健全延安市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教育乱收费治理。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中小学严格通过“陕西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管理系统”征订并选用教材教辅。严格执行教育收费政策,规范收费行为,健全教育收费公示制度,通过明察暗访、随机抽查等方式,监督在职教师违规补课行为。二是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印发《延安市落实〈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具体措施》,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相关报表填写、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等事项,切实减轻教师负担。三是严格招生纪律。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招生原则,重申招生纪律,召开延安城区严明中小学招生工作纪律集中约谈会,警示各学校自觉规范招生行为。夯实义务教育县级政府办学和管理责任,实行以县为单位按统一时间和规定程序集中组织招生,强化招生过程监督检查,坚决杜绝掐尖考试招生等违规行为。四是认真解决公办园“入园难”、民办园“入园贵”问题。会同发改、财政部门印发了三个文件,旨在持续规范幼儿园收费工作。2022年争取上级补助资金8530万元,用于公办幼儿园校舍建设及设备购置,新建4所幼儿园,新增学位1350个。五是全力推进年度教育重点工作。①落实“双减”和“五项管理”。制定印发“双减”指导性文件24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100%、学生参与率92.9%、教师参与率87.3%。28个精品课案例获得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表彰;25名教师在陕西省首届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省级决赛中获奖,市教育局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3项国家课程、2项地方校本课程被认定为陕西省中小学精品课程。在2022年陕西省优秀作业案例评选中获得特等奖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联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空中大讲堂”培训师生11万余人次。延安实验小学等学校一、二年级实施“无纸化测试”做法被多家媒体报道。②“县管校聘”工作扎实推进。全市13个县(市、区)已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宝塔区、子长市、宜川县改革成效显著。通过“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等,选派46名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遴选18名教师定向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三年支教帮扶工作。实施走教教师资助项目,选派30名体、音、美骨干教师到乡村小规模学校支教。教师校长交流轮岗1203人,占符合交流条件总数的12.63%。③认真推进102重大工程。督促指导县(市、区)建立了延安市“102项”重大工程教育领域工作台账,定期不定期对项目进行实地督查,确保项目按期完成建设任务。④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加快推进。印发《延安市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2022年以来先后投资7.7亿元整体新建了吴起县、宜川县、富县职教中心,投资1.39亿元新建子长市、延长县职教中心实训基地,将原延安大学医学院校区整体划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中职教育中心,全市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制定《延安市中职学校办学行为问题整改方案》,全力做好市级监测问题的整改提升。

3.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一是督导工作持续强化。市、县两级政府设立教育督导委员会,设立市政府教育总督学、副总督学。印发《延安市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若干措施》,落实教育督导经费预算决算,全面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二是“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更加完备。印发指导文件4份,开展50所德育示范校创建活动,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课时,举办各级各类赛事活动,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建成省、市、县三级劳动实践教育基地118个。10部门联合成立了延安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领导小组。依托全市445处红色革命旧址和30座革命纪念馆,建成中小学党史国史教育基地129个、研学实践基地25个。坚持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设备维修维护、仪器和实验材料补充、教师和实验管理员培训、活动开展等提供充足经费保障。三是高考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延安市高考综合改革工作专班,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考综合改革基础保障条件的通知》等文件,细化8项具体任务,明确保障措施,全面落实市、县、校三级责任和部门责任。市教育局设立了7个工作专班,强化牵头抓总、组织协调、跟进推动,确保改革各项任务和工作要求安排部署到位、推动落实有力。四是普通高中属地招生稳妥推进。印发指导性文件3个,合理确定普通高中招生范围,取消下达“定向生”跨县(市、区)招生计划,压减跨县(市、区)招生计划至2020年的50%以下。所有公办、民办普通高中实行全市统一集中招生,通过市级招生录取平台进行现场录取确认。五是教育改革创新成果丰硕。《人民日报》以“用心办好教育,家长孩子满意”为题报道延安市教育成果;《中国教育报》头版以“老区释放教育发展新动能”报道了延安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践成效;《大学中学联学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延安精神打造思政“金课”案例》入选2022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延安实验小学孙郡霞团队、延安市新区第二小学高巧玲团队荣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团队荣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建成首批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16所、培育校6所,4所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基地”,2所学校被评为“第二批陕西省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

(三)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落实教育发展“三个优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工作,财政资金优先保证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编制、发改、人社、财政等涉教部门积极履行教育职责,形成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强大合力。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教育投入,2022年全市教育支出62.78亿元。将教育领域民生实事列为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之首,2022年全市实施15个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民生实事项目,涉及8个县(市、区),总投资57347万元,新增学位1.04万个,进一步缩小了区域间、校际间发展差距,推动了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黄龙县2021年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已提交国家申请评估验收,2023年宜川县完成省级评估验收,目前未公示。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3所。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53%;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3.06%,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到93.92%;公办园和公办园幼儿占比分别为49.4%和51.42%。稳妥推进4所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开展无证园治理,截至目前我市未发现无证园。

3.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巩固提高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扎实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监测工作,建立健全市级统筹、以县为主、部门协同的责任落实机制,强化考核奖惩、问责问效、激励鼓励。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率97.73%。2022年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其他薄弱学校办学条件119所,涉及143个项目,投入9035万元。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已批复农村学校53所,涉及66个项目,投入5960万元。2022年全市招聘特岗教师1060人,约占全省的25.13%,按每人每年3.82万元补助标准,三年服务期内可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21亿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以上等级的学生比率为95.2%,近视率52.1%。出台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计划,严格落实义务段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及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每年每生6000元标准,坚持全市残疾儿童少年优先享受各类教育资助政策,并为残疾学生提供一次性交通补助费200元。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并投入使用特殊教育指导中心1个、特殊教育资源中心10个、特殊教育资源教室18个。按需招聘特教专业教师,逐年补齐师资缺口。我们严格按照政策标准,将特教教师津贴提高到其基本工资的50%。在评优树模、职称晋升等方面向特教教师倾斜政策。

4.全面提升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全市现有普通高中24所,省级示范高中6所,省级标准化高中14所,2所高中因招生未满三年不具备创建条件,2所高中今年6月已申请创建省标,预计年底省厅将安排评估验收。印发指导性文件2个,统筹安排部署普通高中新高考新教材相关工作。积极对接教材出版社,每学期开展普通高中教师全员培训。推进“双达标”工程,目前10个县(市、区)已基本实现“双达标”,占全市中职学校的80%,安塞、富县、黄龙于2025年前能实现“双达标”。延安市、子长市被省政府列为2022年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市和县激励对象,2所学校被确定为陕西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4所学校的6个专业被确定为陕西省高水平示范专业;首次承办了全省技能大赛有关赛项。制定《延安市中职学校办学行为问题整改方案》,组织专家进行全面诊断,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四)持续强化教育保障能力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落实“三个增长”法定要求,公用经费按规定用途使用;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足额拨付并按规定用途使用。第一个增长,2022年全市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144.66亿元,较上年增长5.9%,教育支出62.77亿元,较上年增长8.45%,全市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比例。第二个增长,2022年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14220.98元,比上年12845.52元增长10.71%;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17274.46元,比上年15837.84元增长9.07%。第三个增长,2021年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5194.64元,比上年4446.36元增长16.83%;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5802.72元,比上年4789.65元增长21.15%。严格落实《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将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全部统筹用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等教育领域支出,2022年共征收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88710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62.77亿元,较上年增长8.5%。2022年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13353.67元,较上年12200.85元增长9.45%,达到“只增不减”政策要求。

2.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中小学教师编制实行单列管理,定期核定和调整教师编制,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向教师队伍倾斜。2022年,补充教师1260人。目前,全市中职师生比15.18:1,高中师生比7.75:1,初中师生比11.59:1,小学师生比14.42:1,幼儿园师生比7.5:1,符合规定标准。2022年延安市招聘特岗教师1060人,其中体育61人、音乐43人、美术40人、心理20人,配备基本达标。实施“国培”“省培”“市培”项目,培训教师2.2万人次。现有“三级三类”骨干教师4995人,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与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为63.75:1.2022年义务教育教师年均工资89916.90元,公务员年均工资84376.92元,教师年均工资收入96597.22元,公务员年均工资收入91522.14元,教师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教师工资收入高于公务员。落实乡村教师平均每人每月不低于400元的补助政策,2022年全市共投入乡村教师生活补助金额3176.2万元,月人均500元。

3.教育资助管理及信息化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2022年以来资助已脱贫户、监测户家庭贫困学生84917人次、发放资助金0.476亿元,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31494人次、资助金3.235亿元,通过社会资源奖助和应急救助贫困学生2527人、发放资助金514.45万元,实现了“应助尽助、应贷尽贷、政策明白”。制定教育数字化发展相关规划,开展教育数字化转型专项培训;通过陕西教育扶智平台等多种渠道深化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应用,全市有多媒体教室的中小学(含教学点)占比达到100%。

4.全力消除“大校额”“大班额”。按照《延安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延安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2020—2025年)》《延安市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规划(2021年—2025年)》等文件,对2017年后新建的12所超过规模设置学校进行治理。健全消除大班额年度工作台账,通过建校增加学位、校内挖潜扩班、严格招生制度、稳妥实施教育分流、均衡教育资源等举措,义务教育大班额占比降至1.2%;普通高中班级人数均控制在50人以内。

四、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较好完成了教育改革发展既定目标任务,但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校际、城乡、县区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差距;二是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三是民办教育还需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存在隐形变异问题;四是“五育并举”育人体系还不完备,唯分数论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五项管理”落实得还不到位;五是教育质量评价指标还没有完全落实。

五、改进措施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延安精神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强优势、补短板、促公平、惠民生,在教育质量提升上实现“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在推进教育公平上实现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全面促进延安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是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挖掘利用延安红色教育资源,策划一批国家和省、市三级“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优秀德育工作案例、研究课题,形成具有延安特色的“大思政课”格局。到“十四五”末,打造50所延安精神育人实践示范学校,创建50所党建示范学校、100个先进党支部、1000个党员先锋岗,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延安经验。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聚焦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遵循教育规律,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管理、教育数字化进程、深化教书育人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创新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到“十四五”末,全市义务教育50%以上的学校纳入集团化办学,各县(市、区)基本建立起以县中为重点的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全市建成50所“智慧校园”,打造2个智慧教育示范县(市、区);建成10所市级教研基地学校和45所学科教研基地学校。

三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力为师生幸福成长奠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坚持用延安精神熔铸师魂,持续强化教师和校(园)长队伍建设。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落实“双减”要求,构建新时代“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着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实现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人民满意目标。到“十四五”末,建成延安精神育人实践示范学校、“智慧校园”和市级教育管理特色学校、教学改革示范学校各50所,市级健康教育示范学校300所,市级美育示范学校200所,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30个、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50个。

四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勤俭办学,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继承和发扬党在延安时期办教育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全力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延安教育现代化新格局。到“十四五”末,力争7个县区通过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评估认定;5个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评估认定;全市高中全部建成省级标准化高中,省级示范高中达到9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达到3所,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建成省级“双高计划”学校;延安大学“双一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