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官网入口/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正文

关于印发《陕西省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的通知-凯发官网入口

各市教育局,杨凌示范区教育局、西咸新区教育卫体局,韩城市教育局,神木市、府谷县教育和体育局,各高等学校,厅属中等职业学校:
      根据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教育信息化有关要求,为指导和规范教育信息化2.0时期我省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省教育厅修订了《陕西省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省教育厅2014年9月5日印发的《陕西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陕教保〔2014〕13号)《陕西省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陕教保〔2014〕14号)同时废止。
      联 系 人:李婷
      电    话:029-88668695
      电子邮件:xinxibaozhang@163.com
      陕西省教育厅
2019年9月19日
     

      附件


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目标要求

统筹管理与工作机制

 一、管理机构

      建立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信息化管理体制,统筹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加强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力和执行力。

      设立学校首席信息官(cio)职位。学校成立信息化管理部门,设置信息化管理岗位至少1人(不含信息技术或计算机专任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业务能力和信息素养。600人以上学校按1/600人增设信息化管理岗位职数。

 二、发展规划

      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有关精神,有效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任务和要求。

      将信息化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信息化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任务明确、保障得力。

 三、工作机制

      建立完善的学校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包括经费管理制度、大数据管理制度、设备运维管理制度、网络与信息安全制度等,明确各类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数据标准、接口标准、服务标准与规范。

      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信息化工作人员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待遇不低于学校管理岗位平均水平。制定鼓励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激励政策,并将其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范围。

      建立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机制,定期开展针对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科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提高学校各类人员的信息化领导力和信息素养。对学校新任教师实行岗前培训。

 四、资金投入

      在学校年度资金预算中列支信息化建设经费,统筹落实学校信息化发展必要的硬件、软件(含资源)、日常运维、人员培训经费。

      充分动员发挥企业和社会力量,拓宽学校信息化经费来源,形成多方协同、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

数字校园

环境建设

 五、网络环境

      按照数字校园规范要求建设网络环境,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提质增速。到2022年,实现中职学校500m以上光纤宽带接入率达到100%,各网络接入点带宽须满足教育教学和办公需要。

      无线网络服务覆盖学校所有教学、活动和办公场所,支持移动教学、移动学习、移动办公。

      建设高清数字校园电视台和校园广播系统,加快互联网、校园广播网、电视网、安防网多网融合。

 六、终端设备

      建设覆盖每个教室(含部室)的数字化教学设备。为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配备计算机终端设备,满足教学和办公需要。为学科组或教研组配备打印机、扫描仪等必要的数字化设备。

      为校园公共空间配备合适的公用终端设备,如大屏幕电视、触控一体机、led屏幕、数字阅读设备、电子班牌等,满足校园宣传展示需要。

      按照国家办学要求建设配备计算机教室,满足信息技术类和计算机类课程开课需要。为学生配备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类终端设备,包括台式计算机、平板电脑、移动终端等。

 七、个性化空间

      加快学校常规教室和功能部室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提高各类教学空间智能化水平。建设网络直播互动教室、数字化探究实验室、虚拟三维仿真实验室、实训实习室、创新创业空间等数字化环境。

      建设智慧教室、创客空间、人工智能实验室、创新实验中心等创新型学习空间,满足跨学科学习、个性化学习和steam综合实践活动开展需求。积极构建在线创新社区,支持学生创意成果的展示、分享、交流和培育。

      设立学习阅读、信息查询、宣传展示、休闲休息等文化生活空间,配备必要的数字化设备,为师生提供便捷、智慧、人性化的校园生活服务环境。

 八、数字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普惠性平台资源和教材同步资源的作用,用好国家、省、市、县(区)各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利用好互联网上的各类优质资源,做好重组改造和二次加工,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提质增效。

      做好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类生成性资源的汇聚共享,建设特色化、优质化的校本数字教育资源库,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素材、题库、学科系列微课程、精品示范课、优秀毕业设计等。

      建设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专题资源,包括在线课程、专家讲座、系列微课、教研活动、优秀教学课例等开放资源,促进信息时代的卓越教师培养。

      探索由学校统一购买资源服务,为学生提供适当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如学习类app、在线学习平台),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数字校园

环境建设

 九、系统平台与大数据

      建设智慧教学平台和系统,优化教学过程。推进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教研和学习应用,拓展资源精准推送、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档案等功能,加快师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普及应用。

      以国家和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结合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需求,以基础数据共享互通为原则要求,积极建设各类校本化的特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支撑学校管理信息化。

      贯彻国家和省颁教育基础数据标准,确立一卡通服务”“一站式服务理念,做好学校管理数据、教育教学数据、学生学习数据的汇聚、生成和应用,构建学校教育大数据。

 十、网络安全

      确立全员参与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强化校园网络安全技防措施,如物理防火墙、网络防病毒系统、入侵保护系统、邮件过滤网络、信息审计系统等。

      建立软件采购、软件使用和软件资产管理制度,确保使用正版软件。

      建设统一的校园安防系统,实现校园监控无死角全覆盖(包括重点实验室,食堂、库房、餐厅等),并与省级校园安全防控平台进行对接。

应用融合

 十一、教育教学

      落实三全两高一大目标任务,实现信息化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和所有学科,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基础上,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全面深度融合,创新教学组织方式、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加大创客教育、steam教育、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应用。

      落实学习应用覆盖全体学生要求,利用各类智能学习工具、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网络名师工作室和网络教研共同体,通过在线交流、联网协作、在线社区、直录播教室等功能,积极开展校本化、区域化的网络教研工作。承担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工作,以科研带动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互联网德育”“互联网素质教育”“互联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多种实践技能。

      严格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开足开好各专业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基础、实验实训实习等基础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十二、教育管理

      应用各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做好学校校务和教务等日常管理,提高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

      应用信息化手段,做好兴趣社团和实践社团管理、校本课程管理、校企合作课程管理、精品课程管理,培育办学特色,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

      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办学设施条件和实验实训器材及设备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十三、公共服务

      依托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拓展办学空间和宣传阵地。

      应用信息化手段增强家校联系,构建家校一体化的育人共同体。

      应用信息化手段和智能设备,为师生提供便捷、智慧、人性化的校园服务。

创新发展与工作特色

 十四、办学特色

      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持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

      提升职业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利用信息化手段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办学活力,提升职业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

      探索开展人工智能和编程教育,开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的实践创新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

 十五、教师和学生发展

      在教师信息化教学常态应用的基础上,促进从融合向创新演进、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信息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

      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

      积极参加和开展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中职学生技能大赛、青少年创客创意大赛和机器人大赛等面向师生的创新类赛事活动,培育和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创新发展与工作特色

 十六、学校发展和创新示范

      实施智慧校园创新发展行动,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vr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校园,使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和全领域,加快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升级。

      引入互联网教育和平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教学组织方式、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探索教育新形态。

      强化跨学科学习理念,建设校本化的人工智能基础课程、steam综合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按照区域创新——学校创新——教师创新——学生创新要求,构建中职学校信息化创新工作体系,培育中职信息化创新示范校。

  十七、工作特色和区域带动

      积极探索信息化教育精准扶贫名校区域帮扶互联网校际协同等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推进校际帮扶和协同发展,提升办学质量与社会影响。

      培育学校信息化创新成果,汇聚典型案例,在国家、省、市、县(区)等不同范围产示范带动作用。

      坚持开放创新,把握信息时代要求和趋势,不拘一格探索学校信息化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新模式。     

陕西省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目标要求

统筹管理与工作机制

     一、管理体制

      建立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信息化管理体制,统筹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力与执行力度。

      设立学校首席信息官(cio)职位。学校成立信息化工作管理部门,按照每千人一岗设置专职管理岗位(不含信息技术专任教师),不足千人按一岗计。按照国家要求配齐学历与专业达标的信息技术专任教师。

     二、发展规划

      贯彻落实中省有关精神,有效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任务和要求。

      将信息化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信息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任务明确、措施有效、保障得力。

     三、工作机制

      建立完善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包括经费管理制度、大数据管理制度、设备运维管理制度、网络与信息安全制度等,明确各类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数据标准、接口标准、服务标准与规范。

      制定信息化工作人员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待遇不低于学校管理岗位平均水平。制定鼓励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激励政策,将其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范围。

      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开展针对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科教师信息化体系化培训,提高学校各类人员的信息化领导力和信息素养。

     四、资金投入

      将学校信息化工作经费列入学校年度资金预算,加强信息化建设,统筹落实学校信息化发展必要的硬件、软件(含资源)、日常运维、人员培训经费。

      充分动员发挥企业和社会力量,拓宽学校信息化经费来源,形成多方协同、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

数字校园

环境建设

     五、网络环境

      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要求,建设符合数字校园规范要求的网络环境,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提质增速。到2022年,率先实现中小学校光纤宽带达到500m以上,农村地区接入带宽不低于100m。

      无线网络服务覆盖学校所有教学、活动和办公场所,支持移动教学、移动学习、移动办公。

      建设高清数字校园电视台和校园广播系统,加快互联网、校园广播网、电视网、安防网等多网融合。

     六、终端设备

      建设覆盖每个教室(含部室)的数字化教学设备。为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配备计算机终端设备,满足教学和办公需要。为学科组或教研组配备打印机、扫描仪等必要的数字化设备。

      为校园公共空间配备合适的公用终端设备,如大屏幕电视、触控一体机、led屏幕、数字阅读设备、电子班牌等。

      按照国家办学要求建设配备计算机教室,满足信息技术课程开课需要。为学生配备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类终端设备,包括台式计算机、平板电脑、移动终端等。

数字校园

环境建设

     七、个性化空间

      加快学校常规教室和功能部室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提高各类教学空间智能化水平。建设网络直播互动教室、数字化探究实验室、虚拟三维仿真实验室等数字化环境。

      积极建设智慧教室、创客空间、人工智能实验室、创新实验中心等创新型学习空间,为开展跨学科学习、个性化学习和steam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设立学习阅读、宣传展示、休闲休息等文化生活空间,配备必要的数字化设备,为师生提供便捷、智慧、人性化的校园生活服务环境。

     八、数字教育资源

      用好国家、省、市、县各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普惠性资源和教材同步资源的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做好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类生成性资源的汇聚共享,建设特色化、优质化的校本数字教育资源,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素材、题库、学科系列微课程、精品示范课等,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

      探索由学校统一购买资源服务,为学生提供适当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如学习类app、在线学习平台),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九、系统平台与大数据

      建设智慧教学平台和系统,优化教学过程。推进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教研和学习应用,拓展资源精准推送、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档案等功能,加快师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普及应用。

      以国家和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结合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需求,以基础数据共享互通为原则要求,积极建设各类校本化的特色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

      贯彻国家和省颁数据标准,做好学校管理数据、教育教学数据、学生学习数据的汇聚、生成和应用,构建学校教育大数据。

     十、网络与信息安全

      确立全员参与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强化校园网络安全技防措施,如物理防火墙、网络防病毒系统、入侵保护系统、邮件过滤网络、信息审计系统等。

      建立软件采购、软件使用和软件资产管理制度,确保使用正版软件。

      建设统一的校园安防系统,实现校园监控无死角全覆盖(包括重点实验室,食堂、库房、餐厅等),并与省级校园安全防控平台进行对接。

应用融合

     十一、教育教学

      信息化教学覆盖全体教师和所有学科,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学组织方式、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加大创客教育、steam教育、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应用。

      落实“学习应用覆盖全体学生”要求,利用各类智能学习工具、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

      开展“互联网 德育”“互联网 素质教育”,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严格落实课标要求,开足开好中小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认真实施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

应用融合

     十二、教育管理

      规范使用中小学学籍、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等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满足学校日常管理需求,提高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

      应用信息化手段,做好高中选课走班、中小学社团管理和校本课程管理,强化办学特色,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

     十三、公共服务

      具备条件的学校依托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拓展办学空间和宣传阵地。

      应用信息化手段增强家校联系,构建家校一体化的育人共同体。

      应用信息化手段和智能设备,为师生提供便捷、智慧、人性化的校园服务。

创新发展与工作特色

     十四、办学特色

      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持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

      提升中小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育办学特色,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办学活力。

      探索开展人工智能和编程教育,开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的实践创新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

     十五、教师和学生发展

      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

      积极参加和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大赛、微课大赛、青少年创客创意大赛、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和机器人大赛等面向师生的创新类赛事活动,培育和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十六、学校发展和创新示范

      实施“智慧校园创新发展行动”,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vr、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校园,使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和全领域,加快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升级。

      引入互联网 教育和平台 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教学组织方式、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探索“云 网 端”教育新形态。

      强化跨学科学习理念,建设校本化的人工智能基础课程、steam综合课程体系,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十七、工作特色和区域带动

      开展教育网络精准扶贫扶智,推进区域教育帮扶和协同发展。

      培育学校信息化创新成果,汇聚典型案例,在国家、省、市、县(区)等不同范围产示范带动作用。

      坚持开放创新,把握信息时代要求和趋势,不拘一格探索学校信息化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新模式。

 

(审核:刁巧燕)

网站地图